走近上师位置:首页>走近上师>实修指要

现代居士实修指要

顶礼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为利一切众生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佛教问世两千五百多年以来,由于相关书籍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进入了一个此前几乎从未有过的阶段:自认信佛、自读书学佛却未皈依三宝者甚多,以致无传承、无戒体、无护法修行,不少人出现被魔障干扰导致的幻觉、附体、自言开悟等现象,其中不乏著名佛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等精英人士,利用其作为精英人士的社会影响力及现代人偏好“客观”概念的倾向,甚至一定的附体神通能力,都在大量吸收弟子,断去不少修行人的慧命。当然,还有诸多印度教、苯教等外道“瑜伽士”、“法师”、“活佛”、“仁波切”、“法王”等邪师在网络上活跃。要知道,见道以前的神通,都是障道因缘,易被魔障干扰,见道以后的神通也不常用于看事,而多用于加持弟子心清净、爱修行。

 

       因此,于如此邪师说法泛滥之时,首先应强调,对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及戒律是最为重要的,否则,佛教长期发展将会由于近些年兴起的附佛外道受到影响。由圣贤僧传法是非常正统的方式,见道位以上的禅师、上师法脉纯净,加持力巨大。自古以来,都是见道才堪受法脉,如今虽少,但仍然有真禅师、真上师住世。每多一位追随真禅师、真上师皈依三宝的修行人,就少一位随邪师堕入外道的修行人。皈依三宝,求得传承和纳受戒体,是最基本的修行条件,任何以“客观”为名义刻意拒斥皈依三宝及持戒的所谓修行人,连最基本的传承和戒体都不具备,更没有护法护持,很容易被魔障干扰,不可能是已修到见道位的开悟者,无论其有多高的世间身份、受到多少人支持,也无论其讲经说法有多么动人,在佛教看来,连最基本的讲经说法资格都不具备,更不是明师,而是附佛外道,不应依止。

 

       其次,汉、藏、南传佛教诸多典籍,法理不通难以如理修证,必须深入浅出讲明佛陀三转法轮。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解深密经》中认可胜义生菩萨以三转法轮判教的部分应当作为学习佛法法理的基本架构: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修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数算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逻辑三转法轮: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初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秘相二转法轮,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相三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

 

       此外,关于二转法轮与三转法轮,还有一部了义经从法理上对般若智和如来藏作了解释:

 

       地婆诃罗译师早期所译《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善男子,一切法性普光明藏是如来觉。善男子,何故法性名普光明藏?善男子,世出世智依之以生,如母怀子故名为藏。若智生时反照其本,如是法性为般若波罗蜜之所摄藏,是故名为普光明藏。善男子,一切法如幻如焰是如来觉。善男子,诸法实性一味解脱是如来觉,一味解脱是即名为普光明藏。

 

       地婆诃罗译师晚期重译《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善男子,如是所觉一切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善男子,何故法性名之为藏?以诸众生世出世智,皆依此藏而得生故。如以实智观彼法性,智依彼生,故名为藏。又善男子,诸法性相一味解脱,如是等事,如来觉证。善男子,如是解脱一味法性,是名遍照光明之藏。

 

       世出世智、般若波罗蜜、实智即指般若智,无自性性、普光明藏、遍照光明藏、法性即指如来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明确说明,般若智是依如来藏而生,如来藏含摄般若智,而且只有以般若智观照如来藏,才能彻底明白这个事实,即实修般若智见到如来藏,达到见道位登入初地菩萨位,也正因为如此,这部经是为以三界外诸地菩萨为上首的大菩萨所讲,甚至在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后有无量菩萨住于修道位诸地。

 

       很明显,阐述如来藏的三转法轮含摄阐述般若智的二转法轮,而且是以更为明显、直接的方式阐述。因此,学习法理也应由浅入深,理解初转法轮四圣谛,二转法轮般若智,三转法轮如来藏。

 

       再者,实修法门应简单、直接、强大、有保障且易于融入生活。禅法推荐一行三昧,密法推荐上师瑜伽,都依三转了义法教实修。

 

       一行三昧出自《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渐修为要,是神秀大师弘扬的北宗禅,适合现代居士实修入门。修持一行三昧,能够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要求先闻思般若智,净心念诵一佛名字,精进渐修,念念相续,且没有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的情况,逐步去除心中垢染,速见如来藏。实际上,原经还要求对着佛所在的方向念诵,但在《六祖坛经》重释为“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后,简化了修法,提升了对见地的要求,由渐修转向顿悟。此外,诸佛、菩萨心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诸佛、菩萨名号,也可按照一行三昧来修持。总体而言,一行三昧结合了净、密、禅三种法门,能够适应较为广大的群体,喜念佛就专念一佛名号,好持咒则专持一尊心咒,爱禅修则专住一心禅修,行住坐卧尽可能念念相续,如此,则相较于每天集中时间做功课,多了很多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尤其适合居士修行。

 

       以下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关于一行三昧的部分: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师利: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阿难所闻佛法,得念总持,辩才智慧,于声闻中,虽为最胜,犹住量数,则有限碍。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一分别,皆悉了知,决定无碍,昼夜常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若比阿难多闻辩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我当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

 

  佛言:菩萨摩诃萨,当念一行三昧,常勤精进,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渐渐修学,则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作证。除谤正法,不信、恶业、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复次,文殊师利!譬如有人,得摩尼珠,示其珠师。珠师答言:此是无价真摩尼宝。即求师言:为我治磨,勿失光色。珠师治已,随其磨时,珠色光明,映彻表里。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学一行三昧,不可思议功德,无量名称,随修学时,知诸法相,明达无碍,功德增长,亦复如是。

 

       实际上,修行原本即是融入生活、与生活一味的,在理解三转法理的基础上,行住坐卧不离心性,一旦掉举随时提起,这是一行三昧最直接的修法,也是人们常提起的“觉知当下”,至于念佛、持咒,虽是借助有相修心,但多了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他力接引,密严刹土诸本尊的坛城摄受。因此,于居士佛教而言,应广弘一行三昧,因其于日常工作、生活了无痕迹。

 

       上师瑜伽亦名上师相应法,是密法加行阶段甚至正行阶段最为重要的法门,也是密宗瑜伽行者终身修持的法门。了义的上师是众生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如来藏,见道位以上的上师是登地菩萨,是胜义的僧宝,代表诸本尊法、报、化三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无量化身。修持根本上师的上师瑜伽,能够直接与心性相应,而且有登地菩萨的他力加持。上师瑜伽非常适合密宗瑜伽行者日常修行,与一行三昧相类似,同样可以直指心性,行住坐卧相续不断:坐时观师于头顶,并不断祈请;行时观师在右肩,右绕而行;食时观师在喉中,化为甘露供于师;睡前观师在心间,安坐四瓣红莲花,放出白光满全身,乃至法界皆充满,反复默念祈祷文,安然入睡。见到美好景观、听到美好音声,观想充满法界,全部供养上师。遇到顺缘时,要想到是上师慈悲所赐,毫无执着地去接受如梦如幻的顺境;遇到逆缘时,要想到这也是上师慈悲,使行者得以清净过去诸恶业,并发愿承担众生痛苦。

 

       因此,于密宗瑜伽行者而言,应广弘上师瑜伽,同样因其于日常工作、生活了无痕迹。

 

       综上所述,现代居士佛教最需要强调的三个部分分别为:三皈五戒,三转法轮,实修无痕——一行三昧、上师瑜伽。愿诸居士早出轮回、早证佛果、普度众生!

 

吉祥偈

 

三皈五戒入佛门

了义法教修无痕

行住坐卧心不乱

默默行持清净人

 

辛丑年丁酉月甲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