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花朵生于自由的土壤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甚至智能文明,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地演进,是由于持续的创新改变着生活。而创新源于人类自身拥有的创造力,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环境下,人类能够发挥出的创造力会有所差异,因而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

       封闭的文化环境抑制创造力。研究表明,富有创造力的成年人一般是叛逆的,而且小时候遭遇过创伤和逆境,他们在这些经历的影响下变得喜欢挑战既有的规则和惯例iSimont-on, 2009)。因而成年人的创造力实则难以被培养,可遇而不可求,而且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打破既有的规则和惯例才能有所创造,如果文化环境过于封闭,以至于对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则难以创新。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列强,最主要的教训即“封闭导致落后”:自明代起对内推“八股文”、兴“文字狱”,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此类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末,以致错过参与工业革命以进入工业文明的最佳时机,甚至直接导致近代丧权辱国的局面出现。究其本因,并非当时的中国人不够聪明或没有创造力,而是封闭的文化环境使然。

       日常创造力是杰出创造力的基础,个人主义文化促进日常创造力。积极心理学对于创造力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关注两个方面:小c创造力(Little-c Creativity)和大C创造力(Big-C Creativity),前者指日常创造力,贯穿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是用于解决问题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后者指杰出创造力,如李白、莫扎特、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展示出的能够产生伟大作品、产品和思想的能力。研究指出,日常创造力是杰出创造力的基础iiRic-hards2010),即小c创造力是大C创造力的基础。而相关研究一致发现,个人主义文化,比如美国的、英国的文化,促进小c创造,而集体主义文化,比如中国和韩国的文化,促进服从iiie. g. Ng, 2003)。据此推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成就,一定程度上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引入有关。如果中国想要加大创新力度,就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吸纳个人主义文化,以期产生更多的日常创造力,在此基础之上,借助庞大的人口基数,则会涌现出灿若群星般的杰出创造力,进而才会不断诞生伟大的作品、产品和思想。

       中华文明的本质不会由于吸纳个人主义文化而改变。鉴于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又经历过近代从丧权辱国到民族解放的崛起历程,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凝聚力,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个体的诸多自由,如新闻媒体、出版言论,让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敢想、敢说、敢讨论、敢报道乃至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不足以改变既有的以集体主义为主的文化格局,但如果在方向上善加引导,在广开言路的同时察纳雅言,个体自由的释放终将导致伟大创新的出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华文明需要更好地吸纳西方文明的长处,实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有机融合,像一支乐团一样既彰显个性又作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存在。

       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有创造力的成年人都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打破既有的规则和惯例,而只能通过为他们提供相对宽松、更加包容、更为自由的文化环境然后“静待花开”,因为创新的花朵生于自由的土壤。



云博,MBA
20191126

 

参考文献

 

i Simonton, D. K. (2009). Creativity.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econd Edition, pp. 261-26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i Richards, R. (2010). Everyday Creativity. In J. C. Kaufman, & R. J. Sternberg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189-21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763205.013
iii Ng, A. K. (2003). A cultural model of creative and conforming behavior.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5, 223-233